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谋划的重大战略,浦东新区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
潮涌东方再扬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自上海浦东报道
今年是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5周年。5年来,临港新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跨境服务贸易为特色,努力打造开放型的制度体系、科创体系、产业体系、服务业体系、营商环境。图为近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的美丽景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千名全球科技、产业界领军人物共同探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正式启动,将为区域内经济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支持;在张江科学城,产业基地、企业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向上“生长”……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在浦东新区这1000多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变革每一分钟都在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新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以“勇当标杆、敢为闯将”的精神,不断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奇迹。
时间回到十多年前——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地标的浦东面临“成长的烦恼”:特殊的优惠政策逐渐取消,改革的边际效应开始减弱,新时代浦东开发开放应该怎么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经过缜密调研、深邃思考,果断决策启动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对外开放模式,进一步探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的时代重任。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通过一项项新制度新举措,打造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生动样板。
想要开一家“盒马鲜生”,怎样能把许可证办下来?
2015年,这种融合了餐饮、超市和网络订餐的“四不像”业态,应该如何办证、如何监管,一时间成了难题。“以前是我们追着政府跑,但是在浦东,变成了政府追着为我们服务。”盒马鲜生公共事务外联部总监朱珊珊向记者介绍,在高效的政企沟通下,浦东很快为盒马颁发了“零售+餐饮”一体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让其成功开出了全国第一家门店。
改革还在继续。2020年10月1日,盒马又在浦东新区启帆路开出了全国首家盒马X会员店,而这次的许可证办理,总共只花了5天。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浦东的“一业一证”制度。
2019年7月,浦东新区聚焦经营主体进入一个行业涉及多头审批的问题,在全国首创“一业一证”改革。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一业一证”改革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和集中审批程序,将经营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助力企业开店化繁为简。
便利店、药店、画廊、书店、乡村民宿、面包房……5年来,浦东新区“一业一证”改革行业目录将试点行业从31个逐年扩展至58个,几乎覆盖所有行业类目。浦东新区政府办公室政府职能转变协调处处长郭颖介绍,截至目前,浦东新区累计发放“一业一证”行业综合许可证1万余张,平均审批时限压减近90%,申请材料压减近70%。
化繁为简的便捷,考验的是政府服务改革的“内功”。郭颖告诉记者,“面对新生事物,浦东永远只说‘YES’不说‘NO’,不设路障设路标。我们优化重组了工作流程,建立了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每个‘一业一证’行业都确定一个牵头部门。企业只需执行一套准入要求、只准备一套申请材料、只跑一个办事窗口、取得‘一证’即可准营。”
下午3点多,浦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里井然有序。前来办事的群众告诉记者,“15分钟内就能把事情办完”。
“您好,我是浦东政务服务中心的数字化代表小浦,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6月12日,浦东新区政务服务数字人首次亮相,与公众见面互动。这款基于本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已上线5个高频办事事项,试运行办件1300多件。
“小浦”的诞生,是浦东新区在政务服务领域多年实践探索的结晶。浦东新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蒋红军介绍,从2017年率先实行“单窗通办”,到2019年研发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系统、2020年上线窗口“智能帮办”,再到2021年上线远程“直达帮办”,浦东的政务服务改革始终从群众需求出发,以先进的技术和算法为依托,致力于打造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的“智慧好办”服务。
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江科学城同在场的科技工作者亲切交谈并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走进张江科学城,未来科技感扑面而来,这片曾是农田与村庄的土地已成为“上海创新”的一面旗帜。如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在这里高度集聚。
以创新药为例。每一款新药的诞生,从实验室到上市,需要经历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工艺验证、上市注册、审评审批等十几道环节,对于“十年磨一剑”的经历,华领医药产业政策和法规副总裁朱燕敏深有体会:“在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出台之前,创新药企有一道难跨过的门槛——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存在‘捆绑制’,如果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无法取得药品批准文号,那么在获得新药证书后,就只能将相关药品技术以一定价格转让给药品生产企业。这样不仅降低了新药研发的成果转化率,也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
2017年,作为试点企业之一,华领医药成为MAH制度的第一批“吃螃蟹者”。得益于此,该公司把药品生产委托给了上海当地企业,省去了两年时间和上亿元生产线投入,让科研人员得以专注于研发工作,并且加快了新药上市步伐。“截至目前,我们的创新药‘华堂宁’已经应用到1000多家医院,并在今年1月1日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朱燕敏说。
除此之外,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检疫改革等一系列创新制度,相继在浦东试点试行,加速了生物医药原始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2020年,浦东迎来而立之年,又一次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浦东有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全新身份。
落地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建立全国首个支持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的“离岸通”平台,设立“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海外分中心,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首创“一司两地”一体化监管模式……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作为“立法试验田”的浦东新区,在申请国家层面改革授权的同时,也勇于刀刃向内。
自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以来,浦东新区已出台18部浦东新区法规和28部管理措施。每一部浦东新区法规的起草、审议和修改过程,都坚持“开门立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经营主体、高校院所、专家智库等社会各方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形成了加强浦东法治保障的整体合力。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坚持试点经验的可复制可推广,把改革良种撒播到全国,是浦东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责任与担当。
由浦东“一个点”到东部“一条线”,再到全国“一个面”,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2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海南自贸港,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高水平改革开放新格局。从投资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领域的自由贸易账户,到政府职能转变领域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业一证”改革,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49项制度创新成果中,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事项占比近50%。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今天的浦东已由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浦东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