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洁史话

实心任事李金镛

时间:2022-05-31 10: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图为江苏无锡李金镛故居中的李金镛半身像,匾额上书“实心任事”四字。 (资料图片)

在江苏无锡石塘湾天授村东陡门李巷,有一座典型的水乡风格的江南民居,它曾经的主人是晚清名吏李金镛。故居门外,荷塘波光粼粼,倒映着惠山的秀影;池边蛙声阵阵,仿佛在诉说故居主人传奇的一生。

迈入李金镛故居中堂,一座半身塑像映入眼帘:面容沉稳坚毅,双目炯炯有神。塑像背后是一幅李金镛出仕历程示意图,肃州、扬州、直隶、长春、吉林、漠河……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大堂上方牌匾写着“实心任事”四个大字,正是他一生为官的写照。

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金镛因办事踏实、不避艰险的品质,经人举荐前往黑龙江漠河筹办金矿。此时,李金镛已到知天命之年,作为一名江南士绅,他何尝不知漠河地处边陲,道阻且长,而漠河冬季的寒苦与漫长也非他所能忍受。

他曾言:“开创之事难,边疆之事更难,边疆而兼开创之事难而又难。”即便如此,李金镛依然选择以国事为重,任劳任怨,率队深入大兴安岭无人之境一千五百余里,历经三十六日,成功完成对漠河金矿矿区的勘探。在被委派为漠河金矿总局首任督办之后,他立足实际,仔细筹划,拟出开办金矿章程十六条。

当时清政府财政枯竭,无力筹集开矿资金,他便奔走于天津、烟台、上海等地,用招商入股和暂借库银等方式募得白银20余万两。在筹集资金过程中,他尤其注重招募愿到边疆吃苦、报效国家的人才,采用工人得六、厂局得四的“分成制”来提高其收入和积极性。矿地山深林密,交通转运不便,他一面派遣手下,披榛伐木,开辟道路,一面联系吉林机器局,自制轮船,加强水运。

在他精心运作之下,漠河金矿为丰盈国库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因此得到“金圣”之名。经过几年的经营,金矿周边屯牧并兴,商贩渐集,逐渐成为边陲重镇,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过度的劳累严重损害了李金镛的健康,光绪十六年(1890年),积劳成疾的他病殁于漠河,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始终奋勉,罔顾身命”的承诺。

李金镛“实心任事”还体现在他为官廉洁、勤政爱民。任吉林知府时,凡经他办理的各项财粮钱款,笔笔清楚,分文不差,毫厘不入私囊。离任之时,他把自己在任期内置备的各项物件,包括一些细小零星设备,如执事刑杖、油饰牌片甚至地板铁钉铜片,都“照录清册”,一件不少地向新任知府点交清楚。这种舍私利、断私欲的品质,在晚清官场殊为难得。

任长春通判三年,他心系百姓,为民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有益之事:建立“养济院”,设立粥厂,以养鳏寡孤独者;捐献俸银,创办养正书院,这是长春第一所官办学校,他主张“真学”与“实学”,推动地方文教发展;设立“牛痘局”,为儿童接种牛痘,使天花之灾得到有效控制。

虽然长年在外为官,但他始终深存桑梓之情,为无锡家乡人民也做了不少实事。因见乡民渡河通行不便,他捐献历年积蓄,先后建造了五座桥梁,其中的“洛社大桥”直到今日依然横架于运河之上,发挥着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他还设立“育婴堂”收养孤儿,办“清节堂”赡养孤寡老人,定时供米、面等物,十分体贴和怜悯贫困民众。

李金镛的家人也都遵循其训导,继承了他为人行善的好品行。其子李瀚恩以父亲“乐善好施”“救难助人”为人生信念,开设药店,不谋虚利,对贫苦人家看病用药一概不收费用;另一子李澍恩曾任宾州知府,重视教育发展和开办实业,兴办学校、识字学塾多处,创办农林试验场和蚕桑公司,离任时有上千群众为其饯行。

在李金镛故居“实心任事”四字下方,写有一副颂扬他的对联:“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作为一名晚清官吏,李金镛为国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确实不愧“柱石之资,循良之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