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之窗 > 创新实践

让科研成果造福百姓

时间:2022-04-22 16:1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412日一大早,一辆挂着“守护医护,挺身相助”横幅的货车停在了江苏省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的仓库门口。公司董事长顾铭和工人们一起将一箱箱贻贝粘蛋白产品装上了车,目送着货车驶向目的地上海。

    自上海疫情暴发后,顾铭每每看到新闻里的“大白”脱下口罩露出红肿的“口罩脸”时,就很心疼:“他们都还这么年轻,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我也得尽一份力!”在向上海市医务工会了解了相关情况后,顾铭捐赠出一批价值100多万元的贻贝粘蛋白产品,用于治疗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口罩脸”。

    贻贝粘蛋白可作为医用粘合剂,用于眼科手术、皮肤组织粘合、骨骼粘合等,也可作为外伤喷涂剂,用于烧伤、烫伤、手术等造成的皮肤、黏膜修复、神经修复等,具有良好的抑菌、止痛、止痒、促进愈合的作用。

    顾铭从事贻贝粘蛋白研究十余年,她在世界上首次将贻贝粘蛋白应用于医学领域,先后荣获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多个奖项。

        2004年,32岁的顾铭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毕业,赴瑞典开展博士后研究,也正是这次研究,让她第一次接触到改变她人生轨迹的生物医学材料——贻贝粘蛋白。

    因为从未在国内医学应用领域接触过贻贝粘蛋白,这种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的“生物胶水”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顾铭。在后来的学习中,她了解到,美国研究贻贝粘蛋白应用已超过三十年,但尚未推广到医疗领域,中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看到了我们在贻贝粘蛋白产业化项目中的差距后,我就梦想着将这项科研成果带回祖国,填补国内贻贝粘蛋白产业的空白。”学成归国后,顾铭抱着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贡献一己之力的美好愿景,决心亲手把瑞典导师“40年职业生涯中最独特的蛋白”从实验室带到工业界,以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造福万千百姓。在导师的支持和帮助下,顾铭带领团队历经5年半时间在无数次实验、失败、改进、再实验的过程中成功完成了贻贝粘蛋白制备工艺研究和工艺放大。

        2011年,顾铭带着自己的创始团队以及四十五批中试试验的贻贝粘蛋白项目,成立了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但此时,作为生物医药粘合剂开发出来的贻贝粘蛋白产品并不被市场接受,产品滞销导致公司没有收入。20127月,公司资金严重短缺的难题摆在了这个初办企业的科学家面前,她知道,如果不及时解决资金难题,这个新生公司就很可能夭折。

    “作为一个母亲,我绝不会让孩子饿死。”当贝瑞森这个“孩子”面临生存困境时,顾铭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己的2套住房来解决公司经费问题。

    为了研制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顾铭深入临床一线,向治疗烧伤、烫伤、手术等领域的专家和医院了解临床需求,并根据临床需求将贻贝粘蛋白的研发方向从生物医用粘合剂转变为皮肤、黏膜修复剂。

    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有了,但是新产品不被了解不被接受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为了打开新产品的市场,顾铭亲自干起了“医药代表”的差事。她背着产品,按照自己整理的医疗机构目录一家一家地跑,一家一家地介绍。“在医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墙上贴的‘医药代表禁止入内’这句话,但是为了让产品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必须找到相关科室的医生,而且医生们都很忙,我必须在一分钟之内让他们接受我,当然也常会遭受冷眼。”顾铭曾在7个月的时间里跑了全国50家医院,当时遭遇的各种艰辛和挑战至今还历历在目。产品的显著疗效和顾铭锲而不舍的精神一起为产品打开了销路,公司的销售困境迎刃而解。

    凭着独特的贻贝粘蛋白工业制备技术,201410月,顾铭获得了第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在进行产品注册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顾铭遍访每个临床中心,向临床医生深入了解研究进展,及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与临床医生的密切交流,顾铭发现了贻贝粘蛋白促愈合、止痒、止痛等新功能,从此改变了全球仅将贻贝粘蛋白作为生化试剂的局面。

    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家,顾铭自决定产业化生产贻贝粘蛋白以来,就一直坚持做创新药。为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她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出台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扶持政策的建议》,并通过设立江苏省在瑞典的首个多功能海外离岸孵化器,将高附加值医药项目、高层次人才引回国,促进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而要有自己的人才,有自己的技术,将创新坚持到底,我们才能领跑新科技。”顾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