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洁史话

重教读书 代代向学——苏州东山莫釐王氏的故事

时间:2019-09-04 08:3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苏州东山莫釐王氏是明清时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科举官宦世家,近代以来又成为科教名门。这一切与其重教读书的家风密不可分。

  莫釐王氏在南宋初自中原迁居吴县洞庭东山(今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其始迁祖本为武将,其子孙后以经商起家,终以科举显名。明代中期的王鏊是莫釐王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王鏊高中探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明代大才子唐寅称赞他“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也让之前寂寂无名的莫釐王氏声誉日隆。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认为“王氏自文恪(王鏊的谥号)以后,以能文世其家,三百年来,吴中言文献者,必首洞庭王氏”。

  《王氏家谱》是莫釐王氏的首部家谱,由王鏊父子修纂。王鏊是立家规、严家教的典范,家谱中收录他的十九通诫子书,尤其是训诫长子王延喆的,“语极严切”。迄今,《王氏家谱》总共经过六次修改。研读《王氏家谱》,不难发现,莫釐王氏由武转文,成功实现家族转型,世代保持文化名门的家声,靠的就是重教读书。

  “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王鏊认为家族要兴旺起来,光靠有钱不行,还得读书。王鏊家族世代经商,一开始族里子孙都不愿读书,他后来就定了个家规,家中子孙考取不同层级的学校或功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家族中积累起来的财富该如何处理,王鏊认为“身后财富不能不留,不能多留”,如果不留,子孙发展会受到限制;如果多留,子孙可能坐吃山空。为此,王鏊效仿古人设立了“义庄”。“义庄”是家族中的殷实者捐赠或合伙捐置的田产,用以接济族中鳏寡孤独与贫穷之人以及协济族人读书应试。“义庄”由北宋苏州名臣范仲淹始创,对苏州各大家族影响颇深。通俗来讲,莫釐王氏的义庄是为族人服务的机构,凡遇经济上的困难、天灾人祸等急需救助的情形,特别对于贫困弟子、没有力量读书的,都可从义庄中领取一定的钱款或物资。

  据记载,莫釐王氏的义庄对“孤幼子弟,无力读书者,每年给束脩钱两千四百文至十六岁以上”,如果孩子有意向深造的,可以再延长援助三年。义庄对资助的对象、时间、金额都有着极为详尽的规定,这样每一笔经费都用在了合适的地方。义庄的存在,对于莫釐王氏形成崇尚读书的优秀家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童年以祖鏊为偶,少年勉学立志,成年以实涉世”,因为在小山村中出了王鏊这样一位备受称赞的宰相,莫釐王氏一直延续着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王鏊一样好学立志,长大做大事做实事的传统。直到今天,莫釐王氏族人还给孩子取名民鏊、彦鏊等,意味着从小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

  到了清代,莫釐王氏在科场上的成绩大放光彩。值得一提的是王鏊八世孙王世琛高中状元,弥补了王鏊只取探花的遗憾。近代以来,莫釐王氏逐步发展为科教名门,涌现了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这其中以王颂蔚一家最为突出,王颂蔚的子女王季烈、王季同等是当时著名科技专家、教育家,孙辈王守武、王守觉兄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甥女何泽慧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丈夫钱三强是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两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15年,王季烈在跋王鏊家书时,道出父亲王颂蔚极为重视自己家世传承的原因,王颂蔚认为,王鏊以来王氏家声十几代不坠,全靠文恪公“诒谋之善”,为子孙妥善谋划,因此他要求子弟多读王鏊训诫王延喆的家书,反复体会,防微杜渐。(董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