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洁史话

靳辅治河

时间:2019-08-13 07: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在淮安江南河道总督部院大殿里,有位手捻胡须的官员雕塑位于东南角,塑像后壁上,挂着一幅拄着拐杖徒步前行的老人画像,这位足迹遍及黄、淮、运两岸,风雨中一步一步前行的身影,就是河道督院的第一位主人——靳辅。

  靳辅是清代著名水利学家,著有《治河方略》一书,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

  康熙初年,黄河年年泛滥,百姓民不聊生。就连清朝的“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也多次被泛滥的洪水阻断。康熙亲政后,将治河当作头等大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五任河督不得其人的情况下,时任安徽巡抚靳辅临危受命担任河道总督一职。河道总督府原驻山东济宁,因淮安清江地处黄、淮、运交汇及地上悬湖洪泽湖畔,为便于治理水患,靳辅迁督院于此,成为驻淮的首任江南河道总督。

  靳辅上任后,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他与助手陈潢“遍历河道,广咨博询”,问遍河工、百姓和基层官吏,两个月之后,一日连上朝廷八疏,创造性地提出了“遥堤”设想,即在主河堤之外再建一道堤坝,以防备洪水决堤。此外,靳辅还提出了开挖“中河”的方案,使运河中的漕船能避开水浅沙多的黄河河段,从新挖的河段通过,这样就能大大提高通行效率。方案批准后,靳辅不住生活条件优越的河道总督府,把铺盖卷搬到了治河工地上,每天吃住在工地,一心扑在了治河事业上。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黄河治理初见成效。但治河中存在的田地等问题,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让他不断受到官场中的攻击和诽谤。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被人参劾修河“耗资巨大,劳而无功”,靳辅被革职“戴罪督修”,七年后,郭琇诬告其治河九年无功,靳辅被免官。

  继任的河道总督,逐步废除靳辅倾心修筑的治水设施,一味沿用古书中的老办法加宽河道、放慢水流,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洪水一来,灾害更为严重。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被平反不久的靳辅再次出任河道总督,正值陕西西安、凤翔二府受灾,靳辅将南方漕运调来的二十万石粮食沿黄河而上赈济灾民。他当时已身染重病,但仍强撑着病体精心策划调度走运河入黄河,向西抢运救命粮,废寝忘食,总算按时到达目的地,救灾民于水火之中。当年十一月,靳辅积劳成疾去世。康熙得知这一消息后,临轩叹息,赐谥“文襄”。

  实心任事、不避劳怨的人,百姓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不久后,江淮百姓联名上书请为靳辅捐资建祠,得到朝廷批准。康熙感慨万分,在对吏部的训谕中,对靳辅作了如此评价——“靳辅自受事以后,斟酌时宜,相度形势,兴建堤坝,广疏引河,排众议而不挠,竭精勤以自效……沿淮一路军民感颂靳辅治绩者众口如一,久而不衰。”

  挽湖束水畅漕运,水畅河清天下安。淮安江南河道总督部院大殿里展示的明清两朝治水主官共计一百四十余人,能够“绩奏安澜”张榜上墙的只有二十多人,像靳辅这样做到“河以治安者五十年”的更是凤毛麟角。(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