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洁文化 > 廉洁文化作品

不畏多难畏无难

时间:2019-08-09 09:1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浏览次数: 

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有句话:“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众人以拂意为忧,而君子忧自快意中起。”宋代吕祖谦在《左氏博议·晋赵盾侵郑》中亦有“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剑盾戈戟,未必能败敌;而金缯玉帛,每足以灭人之国”之论。两者之言,均含警惕“顺境”之意,看似有悖常理,实为警世之语。因为很多时候,打败一个人的,往往不是困厄,反而是“顺遂”。

据《资治通鉴》记载,五代时后唐名将李存审戎马一生,深知幸福生活得来不易,他把战斗中自己负伤所中的百余枚箭头留给子孙,告诫他们安逸之时切莫忘本,其子孙亦多有所建树。而同一时期,李存审所辅佐的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却显然缺乏这样的忧患意识。李存勖秉承其父遗命,征战四方,灭后梁,逐契丹,建后唐,风光一时无两,但在称帝之后,却“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终日沉湎声色,以致荒废国事,最终身死国灭,沦为天下笑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处逆境时,往往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头脑冷静清醒,故而能胜;而处顺境时,难免自视甚高、自我膨胀,对风险视而不见,对危机丧失警觉,故易跌倒。我国历史上,不乏如苏武等敢于向困厄宣战而取得非凡成就之人,也有不少如李自成等在逆境中崛起却在安逸中沉沦之辈。

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出:“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故曰,‘惟有道之主能持胜。’”意思是说,圣人不害怕困难多遭受磨砺,却怕因没有困难而安逸颓落,安而不忘危,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往往都具有“不畏多难而畏无难”的认知。如,东晋名将陶侃任广州刺史时,别人安于舒适享乐,他却担心“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于是“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为的是砥砺心性,避免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持续发展与进步,既要有“不畏多难”的勇气,更要有“畏无难”的清醒。1945年5月,面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一口气列举了我们党可能遭遇的“十七条困难”,提醒大家“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就是一针“清醒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这,也是一针“清醒剂”。

“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赶考”永远在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新吴区纪委监委常春晖)